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解读——讲好中国故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启真新论 Author 浙江大学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启真新论”持续推出“礼敬二十大•感悟新思想”系列。本期开始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组织各领域专家学者进行“关键词解读”。今转发“礼敬二十大•感悟新思想”系列第九期,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专家学者们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讲好中国故事。内容如下: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关键词: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国际传播破局之密码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人文学部副主任 吴飞国际传播问题是近几年中国非常重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西方主导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几百年来,国际传播的主流渠道是西方的、传播者主体是西方的、传播的主流价值观念也是西方的。在这种“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中,要传播好中国的声音、价值和文化,中国不具备优势。
为破解中国国际传播影响力弱、传播能力弱的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未来中国的国际传播要在可信度(可信)、亲近度(可爱)、尊重度(可敬)等方面下功夫,这确实是中国国际传播的痛点。当今的国际传播不是单向的灌输,不是重复西方的故事和话语,而是要为解决世界发展的难题——社会发展不平等、价值体系冲突、战争和冲突不断、环境问题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理论和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国际传播不只是说故事、讲故事,更在于做实事、破难题,通过行动让全球人民相信中国方案的力量。
推动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创新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国际传播研究要从内涵维度、评价体系、影响因素、建构策略等方面深化中国形象研究。
内涵维度方面,要兼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横向维度和国家、省、市、县等纵向维度,展现丰满立体的国家形象。评价体系方面,要建构包括横向纵向维度、主观客观数据的系统综合评估指数,对中国形象进行科学精准的评价。影响因素方面,要揭示主体、媒介、内容、形式、受众、情境等因素对中国形象传播的影响,深入理解中国形象的形成机制。建构策略方面,要研究全球变局之下中国形象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通过多元主体、融合媒体、优秀文化和生动话语,针对不同情境,面向不同区域和国别的公众,建构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批评体系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判断,是对近十年来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的深刻而科学的总结。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文艺批评逐渐从较为边缘的地位重新回到人文社会科学话语系统中的核心地位,逐渐产生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美学和批评话语体系。
早在1859年4月,马克思在致拉萨尔的信中就提出了用文学艺术的形式表达出社会主义的理念这个“最现代的思想”的要求,这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则。在面向未来的伟大征程中,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艺术批评体系是历史交给我们这一代美学研究者和文艺批评家的使命和责任,我们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在国际传播语境下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范志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对于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叙述与传播来说,唯有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东方之美,坚守契合现代文明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铭刻艺术家创作主体与时代社会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瞬间和个人记忆,丰富“家国情怀”这一叙事范式的生命体验与情感内涵,注重个人命运与大时代迎头相撞所带来的思想净化与灵魂升华,才有可能打造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建构出具有民族特色并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的中国文艺现代性美学,并最终在全球范围内讲好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中国故事。
数字时代需要新的话语和叙事体系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社会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方兴东在更加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与世界良好沟通,客观真实传播中国,讲好中国故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提出了关键性的指导。
首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彰显的文化底蕴,其蕴含的内在价值观,是中国故事的灵魂,也是中国传播的基石。
其次,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新的数字时代需要新的话语和叙事体系。数字时代,人类进入了一个各国协同、全民互联的新阶段。今天,全球网民超过50亿,互联网构建了全球一体化、“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数字传播新格局。传播塑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了全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为中国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创造了全新的条件。
再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遵循传播规律,夯实传播基础设施,继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形成更加畅通、健康的双向互动,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故事,全面提升我国互联网国际传播能力
浙江大学长聘教授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
洪宇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高度,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任务。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淬炼而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离不开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出的自主性、系统性阐释,也离不开先进媒介传播的支撑, 这在本体与功用两个维度为新时期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锚定了方向。
在本体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新时代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也是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认同的重要载体。亟需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破除西方话语霸权,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在功用意义上,全面推进“数字+传媒”发展,提升我国互联网国际传播能力,有利于打破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阻碍,更充分地契合由新技术发展带来的传播版图变革,更充分地激活媒介新技术蕴藏的传播创新可能,在数字化媒介新界面上进一步释放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
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赵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具有基础性作用。
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构,是在下一个互联网时代牢牢把握国际传播话语权,特别是“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的“新基建”。
面对新的媒体技术语境,讲究策略,广交朋友,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应该牢固地建立在“全媒体传播”,尤其是智能媒体传播的座架之上。
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情传播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主任
院长助理 林玮
党的二十大报告用整整一段话明晰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内涵与任务。其篇幅、其意义、其责任,都与五年前党的十九大报告有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对中国故事所要展示的“中国”意涵,有了新的界定: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是要“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这三个关键词被替换为“可信、可爱、可敬”——这一替换,诉诸共通情感、诉诸价值判断的意味极为明显。
它深切地说明了我们党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准确判断: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之形成,不是为了称霸与扩张,而是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
华夏文明古今传,东方智慧益西东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以“天人合一”“和为贵”等思想为主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为改善、甚至解决全世界各种纷争、日渐严峻的环境问题等多种挑战,建设全球和谐社会等重大课题提供重要启示与思路。
二十一世纪开始,国家在推动中国语言文化走出去方面,有很多积极的举措,例如在海外开设孔子学院,培养更多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留学生,建设中国文化传播平台等。向世界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是中华文化学人的责任与义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必将推动世界和平与全球文明的和谐发展。
重构世界软实力评价体系,彰显文明交流互鉴大格局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赵瑜佩二十一世纪靠什么提升国际话语权,提升本国形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构建国际话语权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当属软实力评价体系建设。我们看现有世界主流的软实力评价体系可以发现,软实力战略与指标选择受地缘政治与国别话语权影响,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话语权层面都长期受西方霸权制约。重构全球软实力评价体系可以增强我们在国际传播议题设置中的“自塑能力”,在注重结合新全球化时代语境的同时,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展现对人类文明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因此,我们要基于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观,强化国家形象提升的主动性和开放性,在“战略话语”与“评价体系”方面实现软硬相兼的创新突破,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
转载自 | 启真新论
排版|扶贝贝
责任编辑|张可树
推荐阅读
1.新知治学|韦路: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打通舆论引导“最后一公里”
2.活动预告 | 浙江大学首届融媒体文化节开幕式暨记者节报告会
3.关于评选“浙江大学2022年度学生融媒体好新闻奖”“浙江大学2022年度十佳学生记者”的通知